太阳成集团 > 资讯中心 > 媒体报道 / 正文
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在
长期以来,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流于形式,难有实质性、持久性的进展。对此,很多学校归因于企业积极性不高,自嘲职教是一厢情愿的“单相思”;一些专家学者也偏于指责企业缺乏社会责任,没有战略远见,进而呼吁出台相关条例进行强制规范。
诚然,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行业企业支撑职教办学的职责,固然不失为一种能“立竿见影”的治标之举,但从治本的角度看,却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的问题。校企合作好比“拜把兄弟”,行业企业愿不愿意与你结拜,要看你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。
“称兄道弟”的双方必须身份匹配、地位同等、资格相近,能够“平起平坐”。如果彼此之间落差太大,虽然也能成为“忘年交”,但决不会成为实质意义上的“兄弟”。职业院校要想与行业、企业“称兄道弟”,必须要有一定的“资本”和可信度,诸如过硬的师资队伍、雄厚的研发力量、众多的创新项目、优质的毕业生等等。有了这些资本,不仅自己在企业面前能够底气足,而且在行业里面才能有话语权。
众所周知,“称兄道弟”必须有“共同发展、力求双赢”之类的协约,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。延展到校企合作,各自都应当有能力为对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撑。如果一说到校企合作,就要企业到职业院校办冠名班、设奖学金、建实训室,而学校却不能给企业带来太多好处,这种单方获利的“合作”,即使碍于情面、迫于压力或出于一时应景之需牵上了手,也难以深入和长久。由于认识上的差异,学校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,支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;而企业是最讲效益的,即使是“亲兄弟”,也要“明算账”。所以,校企之间“称兄道弟”必须基于共赢,而不能仅靠“义气”来维系。职业学校要坚定“企业的需要,大家的目标”的办学宗旨,做到“你发财,我发展”;而企业则要有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育人全过程的战略眼光,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。
事实证明,底气来自实力,身价来自内涵。居高临下或仰视趋承,都谈不上“称兄道弟”,校企双方只有坚持“平等、互信、互助、共赢”的合作理念,才能永葆“兄弟情谊”。
猜你喜欢
- 搜索
-
- 10-25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IVT学生留校工作机制,国内多家媒体转载———《高职生成功留校:自信和经验可弥补》
- 04-19《苏州日报》小火车背后的梦想故事
- 03-21《苏州日报》:IVT若水书院-梦想的孵化器
- 09-11人民政协报——校企合作要建立在“平等对话”基础上
- 06-23苏州日报——古罗马与汉代服饰 在苏州“同台秀”
- 06-18苏州日报——苏南全球创客大赛 招募200个团队
- 06-09太阳成集团一场校园招聘会 引发数家媒体刷屏
- 06-08光明日报——光明网:校园招聘企业开直升机“抢人”
- 06-08中国青年报——直升机“空降”高职校园争人才
- 06-05扬子晚报——高大上!直升机空降高职校园招聘会
- 04-19《苏州日报》小火车背后的梦想故事
- 08-03《苏州日报》整版刊载单强院长专访:让授智超越授能
- 10-25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IVT学生留校工作机制,国内多家媒体转载———《高职生成功留校:自信和经验可弥补》
- 03-21《苏州日报》:IVT若水书院-梦想的孵化器
- 09-11人民政协报——校企合作要建立在“平等对话”基础上
- 06-09太阳成集团一场校园招聘会 引发数家媒体刷屏
- 05-21《中国青年报》—刘晟晨:“快闪”让大学生活crazy
- 05-29《新华日报》—毕业生10年后超过80%都成老总,高职“牛校”办学有秘诀
- 06-05姑苏晚报——校园招聘企业开直升机“抢人” 制造信息类“粥多僧少”
- 04-23《中国青年报》:一场校企“抱怨会”不经意间触及“回归教育本质”问题
- 标签列表
-